欢迎访问柚子联盟,好玩的游戏,有趣的平台!
柚子联盟
专注手机游戏5年

全国咨询服务联系方式

客服VQ同号:5692970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客户至上

柚子联盟

客服VQ同号:5692970

联系人:柚子联盟客服

官网:https://nxbycm.cn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学概括之动态新闻

  动态消息是对有新闻价值的事物最新发生和发展变化进程的动态,进行及时报道的一种消息式样,是媒体最常用的消息品种之一。

  客观世界千变万化,各种事物错综复杂。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记者要善于选择新闻背景材料与报道角度,借助事实材料的组织来影响读者,即“让事实说话”,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闻最忌“大而全”和“包罗万象”,动态消息更为如此。它要求抓住一件事、一个侧面来写,通过描写抓住事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把复杂、抽象的事物简单明了、生动活泼地表述出来。动态消息所报道的内容以突发性事件为主。例如反映自然界最新变化状态的地震、海啸以及其他灾难,反映人类社会最新变化状态的经济危机、政权更迭、人事变动、政策变化等等,往往与社会各界都有利害关系,因此格外引人注意,以至于不少人把动态消息与突发性事件相提并论。其实,动态消息的内涵与外延比事件新闻更大一些。动态消息以事件新闻为主,但也包括一些虽算不上“事件”,可仍算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最新变化状态的一些内容,例如像各条战线的最新发现、最新成果;社会面貌的最新变化;社会各阶层及其代表性人物的最新动向等,都是动态消息经常报道的内容。

  动态消息既然以事物的最新变动为其主要着眼点,就要力求以迅速快捷的报道形式,开门见山地把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突出地写入导语,以此吸引读者的注意;同时又要求简洁明了,不允许套线、客观叙事,舍弃细节。

  动态消息以提供新闻信息为其主要任务,因而在写作上要以客观叙事为主,不需要波澜起伏,枝节横生。它常采用“一竿子插到底”的结构,一般不允许记者出面发议论,不要细节,只须提供“干货”即可。

  在世间事物的酝酿、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动态消息往往注重刚才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以此作为报道的重点。对于以往的事实,则一般作为新闻背景处理。也就是要以新带旧,由近及远,遇事先从眼前的最新变化写起,然后再回叙事件始末及由来。同时,为了适应不断更新、变化着的新闻规律,还要搞连续报道、追踪报道,要有“下回分解”。

  动态消息的题材范围很广,除简明新闻外,人物新闻、会议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军事新闻、外事新闻、体育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等,常常采用动态消息的形式予以报道。

  新华社乌鲁木齐(1980年)1月17日电 本社记者顾月忠报道:春节将到,记者在新疆尔族自治区邮电管理局里,看到了跟一年前大不相同的情况:过去忙于分拣从内地寄来的大批副食品包裹,而今天却忙于收订大量报刊。

  新疆尔族自治区邮电管理局副局长张勇在他的办公室对记者说:“往年这个时候,你在这间屋子里准找不到我。机关的全部人马都帮助分拣包裹去了。”

  前几年,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新疆副食品供应十分紧张。每年新年春节期间,人们只好把钱寄到关内,委托亲友帮助买吃的东西。于是,从关内邮寄香肠、猪肉、糖、花生米等的包裹猛增。单是花生米一项,最多的时候一天就寄来16吨。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不得不加挂车皮,邮局货场包裹堆积如山。邮局分拣的同志一天干10来个小时还分拣不完。邮电学校的100多名学生到邮局帮忙,还是忙不过来。这样,机关只好关门,从局领导到职工都去帮助分拣包裹。

  今年,自治区邮电管理局接运包裹的“旺季”突然不旺了。据初步统计,去年12月和前年同期相比,寄往关内的汇款减少了64000多元,即减少了50%,从关内邮来的包裹减少了12000多件,即减少了1/3。原来新疆的市场上,香肠、肉类等都可以买到,核桃、瓜籽很多,食品商店里的砂糖,糖果和糕点也很丰富。过节需要的副食品,这里大体都有了,人们把这一变化同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的两个农业文件联系起来,说:“政策开了花,经济结了果。”

  尽管邮包减少了,但邮局里的干部和职工还是够忙的。几十名机关干部又开赴第一线,帮助办理订阅报刊业务。因为在各个营业门市部,经常有许多人排队,渴望订到自己喜爱的报纸、杂志。据统计,去年年底与前年同期相比,全疆的报刊订户增加20%以上。现在,新疆平均每4.7人就有一份报刊。邮电局的同志说:“现在党的工作着重点已经转移到四化建设上来,各族人民学科学、学文化的劲头越来越足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祖国各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对此,各新闻媒体均作了大量的报道。但是,怎样才能使这类报道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从邮局看变化》则是一篇审时度势、见微知著的动态消息精品之作。

  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记者通过邮局这个小小窗口所发生的变化,来窥见整个国家的大好形势。“文革”10年,位于祖国大西北的新疆,副食品供应紧张的情况十分突出。记者抓住内地寄往新疆的食品包裹大量减少这个事实,看“政策开了花,经济结了果”,从而让受众不难想到全国各地呈现出的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不仅如此,这则消息还让受众看到了政策之花结出的文化生活之果:“据统计,去年年底与前年同期相比,全疆的报刊订户增加20%以上。”可见记者选材之独到、角度之新颖。

  这则消息除了反映的主题重大且有普遍意义外,从采访到写作,也有许多可资学习和借鉴之处,集中体现在“看”字上。首先是记者能从平凡小事中看到不同寻常之处,善于发现人人眼中皆有,个个笔下所无的新闻信息;其次,不仅看到了“政策开了花,经济结了果”,而且看到了温饱不再成问题后的“各族人民学科学、学文化的劲头越来越足了。”第三,对邮局发生的变化看得具体、细致,令人可信、可感;第四,行文精心选材、剪裁,紧紧围绕“看”字布局谋篇,且层层递进。背景材料运用灵活,恰到好处。

  读罢全文,有两处文字表述欠妥:一是第三自然段中“每年新年春节期间”,“新年”二字可删掉,或改为“元旦”;二是第四自然段中,“寄往关内的汇款减少了64000多元,即减少了50%”,宜改为“寄往关内的汇款减少了50%”。这样,不仅与后一句在语感上相一致,而且可避免判断上的错误:“64000多元”,是模糊概念,而“50%”则是非常明确的。两者相矛盾。

  本报讯 记者张沈丹报道 9月1日,在第七届世界杯体操赛闭幕的时候,有的新闻记者开玩笑地说:如果要评选本届大奖赛中“最紧张的观众”,我投刘小明一票。

  40多岁的刘小明是天津春合体育用品厂厂长。本届体操大赛所用的全套器械都是这个厂在3个月内赶制出来的。

  世界性体操大赛全部用中国器械,这还是第一次,而且要求采用国际体联公布的最新标准。这对在体育界已经享有一定声誉的春合体育用品厂,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在3天的赛程里,“身经百战”的刘厂长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中,运动员赛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不停地观察、拍照。他的信念是:在世界十几亿电视观众面前,中国生产的器械不能出一点岔!

  刘厂长和全厂职工所作的努力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在世界杯体操赛决出女子全能名次以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获得女子全能冠军的苏联选手舒舒诺娃和获得女子全能亚军的罗马尼亚选手西利瓦斯,都赞扬中国生产的体操器械很顺手。从苏联代表团传出信息:这套体操器械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苏联运动员在这套器械上发挥得很好,他们正在考虑向中国订货。

  按常理,大型体育比赛中最紧张的观众,一定是运动员和教练,或是运动员的亲属。

  这就使不明底里的读者出乎意料之外,甚至感到莫名其妙——正好,作者的目的达到了。就是要以这种“意料之外”制造悬念,吸引读者读完消息的全文。

  记者写报道,总是希望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描写紧张的场面,或引用惊人的数字,或采用鲜明的对比。这里,用的是设置“悬念法”。

  悬念,可以设在导语中,也可以设在标题里。悬念的设置应当巧妙,而且不能故弄玄虚,当悬念挑开以后,应当让读者感到合情合理。这篇报道的悬念,就符合这些基本要素。

  一位厂长为什么会成为体操大赛场上“最紧张的观众”?原来比赛器械全是他厂子里的产品,而且是“在3个月内赶制出来的”。因此,这位厂长在比赛期间,“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中”,不停地观察、拍照……当比赛结束,获奖运动员盛赞中国厂家生产的体操器械时,厂长悬着的心才踏实下来。此刻,悬念结束了,整个报道也完成了。

  自从电视机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进入百姓家,我便同它结了缘,10年间写了好些有关电视机的新闻。国庆前夕,我翻着不同时候写的“电视机新闻”,仿佛嚼着橄榄,虽有一丝苦涩,却品出一股甘甜的回味。

  第一次写电视,是1978年。那年末,在巴金名著《家》中露过面的成都商业场附近,一家电器商店出售日产14英寸黑白电视机,每台520元。那会儿,大多数职工每月拿40多元,看的人多,买的人少。一年下来,一亿人口的四川一共卖出电视5300多台。

  谁知,才过了一年,先前门可罗雀的那家电器商店,深更半夜就排起了长队。这一年,四川省卖出电视机64500多台,比上年多10倍多,但仍然供不应求。于是乎,买电视要开后门、找关系、搭配其他商品,群众开始骂娘,上书市长、投诉报社。最后,市政府决定,当众公布货源,当场出售。于是我计划收集一些群众反映后写一消息,介绍成都市的做法。

  殊不知,当我忙过手头的其他稿子来写电视机时,新闻性已经消失,黑白电视机到处可见,

  随意购买。一了解,人们的热情已经移向彩色电视机。这也难怪,1980年,四川职工人均收入已增加到789元,而且家庭就业人数也大大增加。唉,拙笔没能跟上电视机市场的变化速度,惭愧。

  另一篇消息《成都市用赊销办法打开了电视机销路》,记录了彩电潮的一次回落。1980年,四川电视机的销量猛增到15.85万台,比上年的60000台净增两倍多,这一年,我所在的新华社四川分社也买了一台彩电,放置在饭堂里。每天晚上,几乎全机关的男女老少都到齐了。我想,当时中国每台彩电的“观看率”绝对是全球第一。

  大概是反馈信号太强烈,彩电产量从1981年开始暴增,连成都南郊一家不起眼的无线电厂,也魔术般地掌握了复杂的彩电生产技术。那时一台14英寸彩电卖1200元左右,相当于普通职工一年半的工资,似乎贵了些,因此彩电第一次出现积压。

  成都商业部门办法多,想了一个赊销的主意,于是,我写了那条关于赊销的消息。

  一搞赊销,左邻右舍纷纷进入彩电时代。我犹豫一阵子后,也赶紧抱了一台彩电回家。

  事后一看,这条消息还发得及时,再晚几个月就会胎死腹中,赊销才搞半年,彩电又紧张起来。当我看着一些朋友拿着大把票子心急火燎到处找彩电的样子,暗暗庆幸亏得“赶了末班车”。

  我自鸣得意的一篇报道是发表在《半月谈》的《成都小街夜听歌》。这是一篇见闻实况。一天晚上散步,从一条叫做染房街的小街穿过,街道两旁居民家中的电视机不断传出苏小明的歌声,就像街旁的路灯一样,走过一根电杆,把头上的灯光丢在后面,前面的灯又把光明送来。整个小街的上空,都有苏小明的歌声在回荡,散步之中,竟把苏小明的歌声听完。此情此景,便成了通讯的全部内容。

  以后,国内建成彩色电视显像管厂,我国彩电开始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等,都是以前匪夷所思的事情。买彩电,如同10年前买辆自行车那样简单。也不计较是国产还是进口,因为质量已经十分接近。这些新闻,新闻界的同行都发过了。我也就没有写有关电视机的新闻了。

  好几年以后,我同另一位记者刘远达受新华总社派遣,从1988年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市场调查,再次做起电视机的文章,并于同年6月发表在《经济参考》报上。这篇标题为《啊,中国市场的百慕大》的文章,透露了两个堪称世界第一的数字,1987年,我国彩电生产约600万台,而同期,约有1500万个家庭在盼望它的到来。而且,前些时候视为宝贝的14英寸彩电也遭冷遇,人们的热情普遍倾注给18英寸、20英寸甚至更大屏幕的彩电。如果联想到每个职工年均收入已达1700多元,比10年前增加了近两倍,而且每个职工家庭都有两个甚至三四个人就业这一事实,这些观念的变化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眼下,市场上又传出彩电滞销的信息,又听到来自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抱怨声。我想,这决不是在封闭着的圆圈里的简单重复。目前的经济现象中,说不定孕育着更深内涵的新闻。

  我手头这些新闻纪录的年代里,交织着笑声和骂声,充满着希望和失望。我发现,我们的彩电工业,不就是在欢欢喜喜和骂骂咧咧并生之中,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的么?中国职工家庭里的电视机,不也就这样很快走过从黑白到彩色、从闻所未闻到相当程度的普及这段路么?尽管电视机的潮起潮落给宏观经济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是,它确也当之无愧地作为一种标志而雄辩地说明,改革开放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是广大人民群众。

  在这篇报道里,作者把自己“嚼过的馍馍”又重新嚼了一遍。这是一种很别致的写作方法。

  新闻忌讳一个“旧”字,应千方百计地避免吃那些已经“嚼过的馍馍”。这篇报道的作者,不仅吃的是嚼过的馍,而且是自己嚼过的馍。

  然而,作者从中依然嚼出了味道,当读者同记者一道品尝这些嚼过的馍馍时,竟也不觉得乏味。究其原因,似有以下几点。

  一是这些嚼过的旧闻具有连贯性。此文的作者是位有心人,至少在关于电视机供求方面是位难得的有心人。他第一次写电视机的新闻是1978年,截至《旧闻》发表时的1989年,前后经过了11年。这期间,每当电视机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作者都有新闻作品见报,划出了一幅电视机市场起落曲线图。这幅曲线图,无论生产者,销售商家,或普通消费者,大多会感到有兴趣。如果作者对电视机市场的观察、报道是支离破碎的,或是遗漏了其中重要的变动环节,那么,这种“旧闻”就不怎么值得回味了。

  二是这些旧闻的每一篇都抓住了当时的热点问题。第一次的电视机报道是反映“看者多,买者少”,点出其背后的原因是人们穷困,购买力低下。第二次,是一次“流产”的报道,作者采访了关于老百姓排队购买电视机的素材,但未来得及成稿。接着,记者回顾了第三、第四、第五次关于电视机的报道,有关于赊销电视机的新闻,有彩电普及的报道,还有电视机滞销的消息等等。在每一篇报道中,记者都力求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既生动又深刻,耐人寻味。

  三是这些旧闻里饱含着记者的“民本情结”。记者将电视机的滞销、畅销,商家以赊销促销等等,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联系了起来。滞销的原因很简单:多数职工每月工资40多元,而一台电视机要500多元。当工资升到每月800元左右的时候,人们自然可以随意购买(黑白电视机)了。在这里,读者仿佛感到了记者的叹息和欣喜。记者的旧闻里,有老百姓的喜悦,也有他们的不满,记者敢于如实报道。甚至对老百姓的“骂声”、“失望”等所谓“负面”情绪也敢于秉笔直书。因为记者坚信,“改革开放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是广大人民群众”。与民众的心一同跳动的新闻报道,永远具有生命力,这是《旧闻里面看变化》成功的重要原因。

  本报讯 东黑河是豫南一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在县级以上的地图上从来不见踪影。但在当地人觉得最神圣的中堂位置,却有20多户农家取掉神像挂上了各色各样的地图。

  东黑河位于河南省上蔡县东北部,地势低洼,村民们因十年九涝一贫如洗,在茅草屋里度日月。不傍城不邻镇,谁要跑一趟五六十里外的县城,都是轰动全村的新闻。东黑河穷,东黑河闭塞,东黑河又很无奈。除了偶然外出看见别处的繁华产生瞬间的梦想,就是在家里挂一幅全神图。每逢春节,一把香火,几个响头,图的是万事如意,生财有望。然而,神仙求遍了,东黑河依然穷得叮当响,过着光嫁姑娘不娶媳妇的苦日子。

  当外面的风终于吹来时,东黑河人开始探头探脑地闯世界。1986年春节过后,最远只到过县城、家里从未满过仓的李满仓,带着俩刚成年的儿子,拿着从当民办教师的邻居家借来的一幅河南省地图,徒步北上郑州。凭着庄稼人的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3年时间,他们学会了修理钟表家电的全套技术,到沿海贩了一阵手表零件,瞅准农村黑白电视销售的空当,建起了一个覆盖几个地市的家电经销网络。1989年春节,拥有10万元家产的李满仓,在全村第一个用地图换下了自己敬了几十年的全神图。

  李满仓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让村里的年轻人彻夜难眠。几天之后,他们不约而同地进行了神像和地图的“交接”仪式。从此,广州、大连、北京、新疆,到处都出现了三五结伴的东黑河人。地图把东黑河与外面的世界拉得越来越近,东黑河人的腿也越来越长。每到农闲季节,80%以上的青壮劳力都会拿着一张地图走出去,做木工,搞建筑。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盖起了一座座钢筋水泥或红砖青瓦的楼房,挣来了儿女的学费,养育了自己的老人。青年木工李列到大连奋斗了几年后,在那里办起了自己的家具商场,被村民们戏称为“东黑河的常驻大使”。36岁的李世英从走村串户替公家收粮,到成立自己的农副产品购销公司,走南闯北,手头总不离一本地图册。生意越做越大,他们家的地图也由县到地区到省次第更换,今年换了第四次,变成全国地图了。在他家的《中国政区图》上,有1/3的省份用铅笔、钢笔、圆珠笔划上了各种记号。他说:“咱也知道啥叫地大物博,东黑河到底在哪里了。凡是图上画过的,我都去过了。总有一天,我会把地图上的所有省市都划上几道。”

  年过花甲的李陈氏,尽管没上过学,没学过地理,但她认识地图上的北京、新乡、西安、上海,儿行千里母担忧,她的四个儿子在那些地方打工或工作。看着地图上一片黄绿色包围着的西安,好像儿子就在身边。

  东黑河村周围的农民,也开始喜欢地图了。上蔡县新华书店说,1993年,农民从他们那儿买走了17500幅地图。

  眼下,市场上一些小零食大都采用塑料袋包装,由于这些袋子一般韧性都很强,要想撕开它还很不容易。但是请注意,那袋子的边缘处一般都开有一个小豁口,你顺着这个小口子只需轻轻一撕,袋子就打开了。 新闻界人士在讨论采写方法时,往往会提到“切入点”这个话题。其实,这里讲的“切入点”很有点寻找撕开塑料袋豁口的味道。

  《挂地图》这篇报道所表现的主题应该说并不是很新鲜。关于农民们离乡外出经商务工的报道,早已是“屡见不鲜”了,但这篇报道仍然给人以新意。这是为什么?就是变了一个切入点。

  以往的这类报道,或以“车站、码头的民工潮”为切入点,或以“乡下打工仔如何为城市发展做贡献”提起由头。这一篇不再重复那些老套路,而是以农民在家里挂地图为切入点,这就让人耳目一新了。

  本篇报道所选取的切入点很小,也很巧,从农民的身边事切入,任何一个细心的人都可以发现,新闻报道所体现的创新,有时候也就是那么一点点,读者也就认同了。

  这篇报道不是没有疵点。“全神图”是个什么样子?全村究竟有几户人家挂过它?怎么能“敬了几十年”?文中没有交代。这多少损害了这篇新闻稿件的可信度。

  本报讯 武昌都府堤一爿不到10平方米的门面打出“周易应用研究所”的招牌。6日中午,记者目睹了这里“研究人员”的工作情形:为几名青年人“科学预测”吉凶祸福。

  令人惊讶的是,“研究所”墙上,端端正正挂着一份铝合金镶框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是“周易应用研究、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开发”。执照注明为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9000元,发照时间是1994年10月,有效期4年。

  记者看到,一长须老者铺张白纸,为欲到广东谋职的某房地公司职工蒋小姐预测前途。“预测”的结果是,她不能与属蛇的人交往,否则会“折财”。老者还建议她改姓名,因为她的名字“水”太多。蒋小姐付出“咨询费”80元。

  另一位工厂女业务员花30元算了八卦后还不满意,又花200元做了包括生老病死、婚姻家庭、未来运气等内容的“全息”预测。

  记者随即采访发照单位,一位负责人特地去“研究所”察看,证实他们的所作所为确有与执照经营范围不相符之处。他说,当初发照请示过上级,答复是:周易应用研究属技术咨询服务,可以搞。

  这位负责人表示,将对这家研究所违规行为进行纠正和制止,加强管理,对类似经营单位的审批也将加以限制。

  法国艺术家罗丹有一句著名的话:“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界有人套用这句话:生活中并非没有新闻,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也得到大多数传媒人的认同。

  获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周易应用研究所”值得研究》,就是记者“发现”的结果。

  这不是一篇来自编辑部的“命题作文”,更不可能有哪一个相关部门提前向记者吹风。它得益于记者睁大眼睛去观察,去思考,去研究。

  有一阵子,在中国相当多的地方出现了打着“研究周易”旗号的伪科学活动,武汉当然也不例外。其他地方的这种“研究活动”,或是没有引起媒体的注意,或是被当着正面的东西在鼓励,或是虽有争议却允许其“研究”。惟有《长江日报》的这位记者同“周易研究”较上了真。先是对静物世界的发现。记者在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发现了一块“研究所”的招牌,随后进得屋里,发现墙上挂着“营业执照”。进而对这个执照作了十分仔细的交代:经营范围、注册资金、发证时间以及有效期等。

  接着是对人的活动的发现。记者目睹了“研究人员”对他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全过程:为蒋小姐预测前途,收了80元;给一女工算八卦、运气、婚姻等,收了230元。

  人的活动的发现表明,这个研究所从事的是地地道道的非法迷信活动;而静物世界的发现表明,这个“研究所”已经被工商部门合法化了。为了增强发现的可信度,记者穷追不舍,又采访了给非法单位发照的当事人,进一步取得了证据,并有了新的发现。

  把非法活动合法化——这就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也是记者发现的价值所在。这就足以成就一篇新闻精品。据悉,这家报社在此稿的基础上,又搞了一系列的连续报道,那就不是关于“记者发现”这个问题的讨论范围了。

  本报讯 (记者 雷健) “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历史,由于一高新技术的开发成功,已被改写为“春蚕到死丝未尽”。这是记者8日在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蛹蛋白长纤维技术研究鉴定会上获悉的信息。

  蚕蛹历来被认为不能出丝,只能作饲料或它用。始于1991年的蛹蛋白长纤维技术研究,是将蛹经过核辐照后提取出蛋白质,然后利用现代技术纺丝。1992年4月,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考察时,获悉该院正在进行的这个研究项目,把“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改为“春蚕到死丝未尽”。

  1992年,这项研究被列入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首先对蛹蛋白长纤维的技术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之后,四川三线经济技术联合发展总公司在有关部门和厂家的协作支持下,继续攻关。这项成果采用了当代先进的高分子技术、化纤技术和生化技术,解决了高蛋白含量的蛹蛋白提取技术和脱脂、脱臭、脱色以及蛋白质分子量的控制技术,解决了蛹蛋白同PVA共混纺丝技术和蛹蛋白同粘胶共混纺丝的共混比例和纺丝工艺技术,使得从蚕蛹中获取丝成为现实。用这种丝织的衣服面料,其各项指标与纯丝相仿,大大优于化纤产品。据悉,我国每年有30万吨蚕蛹,用这种国内外首创技术可获20万吨蛋白纤维,产值可达上百亿元,不仅为我国丝绸工业和纺织工业提供了新的材料来源,且社会经济效益巨大,前景十分良好。

  新闻记者常常采用“变奏”古典诗句的办法,为自己的新闻报道立意,或直接作为自己新闻报道的标题。如此一来,让读者感到整篇报道诗意盎然,吊起了读者的阅读胃口。

  反映一个地方的绿化(或某一项工作)取得优异成绩,作者往往会想起王安石《泊船瓜州》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句,便以《春风又“绿”×××》为报道设计意境;表现一个新闻人物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并取得一定成就,极有可能仿造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句式,取一个《咬定××不放松》的标题。

  《湖北日报》1999年7月18日刊登消息,题目是《武汉人“日啖荔枝”上百吨》。作者在导语中写道:“苏东坡曾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聊以。今年夏季,不是岭南人的武汉人,却因荔枝价廉物美而大饱口福。”这篇稿件获得当年全国省市自治区好新闻奖,应该说,苏东坡的诗句给记者帮了一个不小的忙。

  《春蚕到死丝未尽》这篇消息,把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一字易之,反其意用作主标题,堪称“变奏古诗”的典范之作。

  本篇报道的主题,不仅是有关蚕的科学研究,而且是关于吐完了丝的蚕蛹再抽丝的研究,真正是春蚕到死“丝未尽”。这里的变奏不是一般的比喻或暗示,而是直接点明主题,“变奏”得十分贴切、准确。

  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春蚕到死丝未尽”一句,不是通常情况下记者的变奏,而是一位领导人的题词原文。这本身就是一个新闻事实。记者紧紧抓住这个事实,作为报道的突破口,既增强了这篇报道的权威性,又给读者留下了一个不小的悬念:这位权威的人士为什么要“篡改”古诗呀?随着报道的层层展开,悬念解除了,一个枯燥的科研问题也让读者在轻松的气氛中弄懂了。

  新华社华盛顿(1996年)7月13日电 随便问一个美国人,全世界有多少人?他默想一会可能告诉你:50多亿。可你再问他每分钟地球上增加多少人?恐怕就极少有人能够回答正确了。为了让普通美国人、尤其是孩子们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多么严峻,美国人口零增长组织在世界人口日这天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3分钟新闻发布会”。 7月11日中午,酷暑之中的华盛顿热得让人心烦,可是当记者提前10分钟赶到发布会现场——位于国会东街的东部高级中学门前时,那里已经聚集了一群学生家长、老师、新闻记者和过路行人。

  11点左右,人口零增长组织的负责人彼德·科斯特迈耶先生站到了校门前的一小块空地中央。他说:“人们很难想象数百万乃至数十亿人口到底有多少,也很难理解当今世界的人口增长率是个什么概念。我想我们今天找到了一个方法向大家展示世界人口问题多么严峻。”

  “罗马帝国时期,世界人口仅有2.5亿,那时全球大约每小时增加1个人。”科斯特迈耶话音未落,一个举着“公元1年”牌子的黑人小姑娘站到他身边。“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时,世界人口10亿左右,每分钟增加8人。”8个学生举着“工业革命”的牌子缓缓走来,围到他身边。“20世纪初,全球每分钟增加19人,世界人口20亿。”19个学生一下聚集到他身边,空地中央被站满了。

  “现在的地球是个什么情景呢?1分钟要增加167人,每3分钟净增500人,1个星期要增加1个费城的人口,1个月增加1个弗吉尼亚州,1年增加1个德国……”就在科斯特迈耶讲演之际,近500名穿着代表世界五大洲红、黄、蓝、绿、白五色T恤的学生一下子聚拢到他身边,空地顿时拥挤起来,人群把科斯特迈耶也淹没了。

  一个叫翠西的学生告诉记者,学生们正在放暑假,几天前老师和人口零增长组织的人向大家说起世界人口问题,自己很受触动,就参加了这个活动。所有学生除了表演时穿的T恤可以留作纪念外,没有任何报酬。

  人口零增长组织传播部的几位女士向记者介绍说,成立于1968年的该组织是个全国性的非盈利民间组织,它的宗旨是呼吁人们行动起来采取措施降低世界人口增长率,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环境。在1999年世界60亿人口日到来之际,该组织还将组织控制人口的宣传活动。

  提醒人们关注人口问题的办法很多,美国人口零增长组织的方式十分别致;有关人口问题的报道不少,《地球3分钟,净增500人》独具特色。

  《地球3分钟》这篇报道的写作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你看,那举着“公元1世纪”牌子的黑人小姑娘站出来了,8个举着“工业革命”牌子的学生站出来了……最后是500名学生来了。这些“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人物的出现,生动形象地告诉读者:自罗马帝国时期以来世界人口在怎样地急剧增长!在报道里,这些人物是向新闻发布会的主办者走去,拥去,但人们在读着这些情节时,却感受到分明是向读者“走来,拥来”。读者在感受这种“拥来”的气氛时,不得不同会议主办者和记者一道震惊:世界人口问题如此严峻!

  前几年,新闻界为了倡导记者写现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现场短新闻”写作评奖活动。其实,标准的新闻报道,就应该是“现场”的东西。高明的记者总是善于捕捉现场。无论他是写通讯,还是写消息;无论是写事件性消息,还是写综述性消息。

  也许有人说,《地球3分钟》这篇报道并不是记者写得好,而是主办者的这场表演设计得好、“演出”得好,记者只不过如实写来而已。 是的,客观社会中不断发生着生动而鲜活的新闻事实,但是这些鲜活的事实到了不同的记者笔下,并非每一件都能成为鲜活的新闻报道。假若这篇报道的记者,在表演的当时并未到达现场,或者他虽然到了现场却未能捕捉到足够的、有用的新闻情节、细节,那他就只好听人讲述“演出”的经过,然后再作“转述性”报道:彼得先生对记者说,怎么怎么……彼得先生告诉记者,多少多少……想一想,现场报道和转述性报道之间感染力的差距该是多么悬殊啊!

  有人说,这篇报道对于记者来说,好像“得来全不费功夫”,但这正是记者的功力所在。

  本报讯 (记者潘剑凯) 谁是高考“状元”?这个一年一度的热门话题,今年却在浙江省消失了。浙江省教委、省招生办日前明文规定:今年将不对各地学校的高考成绩进行排队,不公布全省高考文理科成绩前三名的名单。

  浙江省招生办主任王晓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高考成绩进行排队,公布所谓的高考“状元”,有宣扬“应试教育”的倾向。如今不这么搞,正是根据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提出来的,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他说,文理科前三名不一定是全省高考成绩中最好的,更不能说他们就是学得最好的学生。今年浙江省有600多位学生被保送直接进入各大学,他们没有参加高考,或是参加高考后成绩被注销,公布高考成绩,认定谁是“状元”,对这些品学兼优的保送生是不公平的。

  近年来,一到高考成绩公布,一些企业就开始“炒”高考“状元”,或给予巨奖,或送补品,或让“状元”们为产品做广告。王晓文认为,高考只不过是学生能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一种途径,那些带有强烈商业气息的“炒作”容易让人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对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理性地讲,高考只不过是人们从中学教育进入大学继续接受教育的一种途径。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谁考上了大学,谁考了第一名,谁暂时名落孙山,民众当以平常心待之。没有必要悲伤,更不值得发狂。

  有人喜欢复古。高考就是高考,偏有一些人硬是将其同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联系起来,还要按考分高低对被录取的大学新生冠之以“状元”、“榜眼”、“探花”(也不管这些分数的得来是否有“偶然”之嫌)。此为“古为今用”,还是“沉渣泛起”,不是一目了然吗?

  接着,便有人附庸风雅。一旦“状元”降生,即刻有不相干的人与之结亲攀附:企业老板给予奖金,或送来“补品”,借“状元”大做商业广告。还有那些“状元”所在地的县官、市官们也坐不住了,一个接一个地“亲自、亲切看望,接见”,大概是想以此显示自己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

  各级媒体,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花样迭出,推波助澜,一时间,“状元”之声喧闹于市、低俗之气弥漫。

  就在人们被一阵盖过一阵的“状元热风”搅得懵头转向的时候,浙江省教委作出决定:不再公布高考成绩前三名的名单。

  还用说吗,任何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记者,获悉浙江教委的这个决定,大约都是不会放过的。至于如何写,就是次要的了。

  这篇消息同样有令人遗憾之处。那位招生办主任在谈到为什么不再排名次的时候,除了主要原因,还讲到这样一个理由:“今年浙江省有600多名学生被保送直接进入各大学,他们没有参加高考……认定谁是‘状元’,对这些品学兼优的保送生是不公平的。”你看,这位招办主任的骨子里,还是个“状元”派,只是觉得目前“点状元”的办法不够公平而已。

  招办主任的“这一种”心态、观点完全可以“如实反映”,但从消息行文的语势上,看不出记者对此的批判态度,让读者感到不足。

  本报青岛讯(记者于晓波 毕华德) 3月24日上午,随着青岛市教师之家礼堂中一声声清脆的拍卖槌声,青岛市市南区14条道路保洁权被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竞标中夺走。这是青岛市首次用拍卖形式对环卫岗位招标。

  市南区这次共拍卖15条道路的保洁权,其中14条道路的保洁权经过多轮竞价,分别为6位下岗职工和8名失业人员所得,其价格都大大低于以往政府维护这些道路清洁所需的费用。竞争最激烈的是香港中路,29名竞标者从10850元开始,一直降到8400元,最后家住辛家庄的下岗女工宋珍玲中标。夺标后,她激动地说:“我一定好好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岗位。”

  据市南区清洁服务总公司负责人介绍,中标者对所竞标的道路要达到全天巡视检查,一天两次普扫,达到国家要求的“六不六净”标准。从3月26日起,这些中标者将与他们的招用人员共58人参加公司的统一培训,4月1日正式上岗。通过竞标省下的金额将作为浮动奖金,视考核情况返还中标者。

  据悉,此次竞标对在职环卫人员震动很大,区政府正在计划让在职环卫人员也参加竞标管理。

  有一位新闻评论家在分析这篇作品获得第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原因时认为:关键在于记者“善于发现”。

  像街道保洁竞标这样的新生事物,关系到向环卫工人的“铁饭碗”开刀的问题,对于城市管理部门来说,是一件大事。是要经过深入调查、反复酝酿,在制定好方案并征求各方意见之后,方可正式出台实施的。在这个较长的过程中,主管部门不可能不向新闻单位“吹风”。除非是太过迟钝的记者,一般来说是不会不把吹风当作一个最重要的新闻选题的。我们不妨作这样一种臆测:一次次的吹风,使记者一步步认识到保洁权竞标的新闻价值,这两位记者一定是在等啊,等啊,盼望着开标的那一天。

  在戏剧界,常有“戏包人”和“人包戏”之说。所谓戏包人,就是说只要剧本写得好,很出戏,即使演员的演技差一点,这场戏也可以演得好;人包戏,则与之相反——剧本并不一流,但演员的演技高超,表演可以弥补戏剧情节的不足。现实中就有这种情况:一个地方的改革开放工作超前,那个地方的记者就很可能佳作连篇。

  业内人士常常慨叹“好新闻的题材可遇不可求”。大众日报的这两位记者遇上全国首次拍卖道路保洁权这样的新闻题材,的确是一大幸事。 当然,有幸碰上可以包人的“戏”,作为演员,也不可掉以轻心,仍要使出浑身的解数把戏演好。这就是媒体总编辑经常向记者们提出的要求:写稿时要有准备参加各级好新闻评选活动的“好新闻意识”。

  可以看得出来,记者在撰写这篇新闻稿时,确实是将其当作精品来写的。导语简洁明快,有声有色;主体层次分明,有概述有典型。

  缺憾也是明显的。时效意识不强:3月24日发生的事,直到30日才见报(有可能是编辑部某些环节配合不够);报道中有一句“六不六净”,没加注释代,让读者“雾里看花”。

  本报贝尔格莱德5月8日电 记者吕岩松报道 当地时间7日午夜(北京时间8日早5时45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至少使用3枚导弹悍然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到目前为止,至少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20多人受伤,馆舍严重毁坏。

  当地时间7日晚,北约对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市区进行了空袭以来最为猛烈的一次轰炸。晚9时始,贝尔格莱德市区全部停电。子夜时分,至少3枚导弹从不同方位直接命中我使馆大楼。导弹从主楼五层楼顶一直穿入地下室,使馆内浓烟滚滚,主楼附近的大使官邸的房顶也被掀落。

  当时,我大使馆内约有30名使馆工作人员和我驻南记者。新华社女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夫人朱颖不幸遇难。据悉,这是外国驻南外交机构第一次被炸。

  爆炸发生后,中国驻南联盟大使潘占林一直在现场指挥抢救。许多华侨对使馆给予了极大帮助。潘大使在被炸毁的使馆废墟前,愤怒地指出:“这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攻击。”

  南联盟外长约万诺维奇说:“使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北约炸弹是对外交的轰炸。”

  当地时间8日下午,中国在贝尔格莱德的数百名华人举行抗议,数千南斯拉夫人参加了。

  在第10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这篇消息以独有的时效、独有的事实受到了评委们的青睐,被评为消息一等奖。

  一个国家的驻外大使馆被一军事集团轰炸的严重事件,竟然让这个国家的一名新闻记者碰上了;经三枚导弹轮番轰炸,这位记者的三位同行均不幸身亡,而他竟奇迹般被“上帝”庇护下来,毫发未损。对于一个新闻从业人员来说,这是一个奇迹,是一种幸运,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记者没有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作品,那不仅会让自己抱恨终生,也是令世人所不宽容的。

  当然,一个记者得到了“上帝”的赠与良机,并非就万事大吉。记者的新闻功底,记者的社会责任感,记者在复杂局面下的应变能力等等,在稍纵即逝的关键时刻都是要起作用的。这些综合因素会影响到他的报道的质量优劣,层次高下。

  据这篇报道的作者讲,在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瞬间,他“出于一种职业本能,来不及多想,迅速拿起相机、摄影包和海事卫星电话朝门口冲”……这里的“来不及多想”,看起来没多想,实质上是高素质记者的一种综合素养的表现。他的业务修养,他的社会责任,他的无畏精神,统统都在这个“没有多想”中展现出来了。

  《野蛮轰炸》一稿要素齐全,事实清楚,使馆何时被炸,何处受损,伤亡几何,权威人士对“轰炸”如何定性?几乎所有为读者关心的方面,记者都作了交代。这就消除了有关“轰炸”信息的不稳定性。读者一定还看得出来,消息段落短小,结构紧凑,行文流畅,充分显示出记者置身险境而从容不迫的气概。

  如果说还有一点遗憾的话,那就是:为什么不在导语中作“记者就在被炸使馆现场”之类的交代呢?当然,这主要是编者的疏忽。因为记者发稿时,一般不愿意自我张扬。

  本报万城6月14日电(记者刘袭 林绍炜) 党员6年未过组织生活;预备党员7年无法转正;党费短则28个月未交,有的64个月未交——这一系列严重违反党章的怪事,发生在有着36名正式党员的万宁市港北镇英文村。记者今天从万宁市委组织部获悉,市委已派工作组到英文村调查处理。

  根据“英文村一党员”的举报,记者近日到英文村和港北镇进行调查。举报的内容基本属实,有些问题比举报的更为严重。

  在1964年入党的老党员蔡修富家里,他和党员蔡汝政、蔡日波都向记者介绍说:“自1994年以后,党支部就没开过支部会议,我们有6年没有过组织生活。”近8年连任支部组织委员的蔡香琼心算一阵后说:“1996年以后就没开过支部会议。”1994年至今年5月先后任支书的纪道礼、任代理支书的蔡光盛则说,开过支部大会,有些党员不来。记者提出要看会议记录,他们却说没有。

  今年52岁的蔡来旧1993年1月被批准为预备党员,但至今村党支部都没有开会讨论她的转正。她说:“我写了3次转正申请书,但没人理我。”像她这样入党7年而无法转正的还有3人。纪道礼、蔡光盛均说不知道这4人是预备党员。但记者在港北镇党员花名册上,查到了蔡来旧等4人的名字。

  蔡光盛还对记者说,全村36名正式党员中,有18名党员长期未交党费,短的28个月,长的64个月。

  有1800余人的英文村,却六七年没有发展新党员,党员老化,平均年龄575岁。支部班子不健全,1996年以来,支委只有2人。纪道礼和蔡光盛先后因长期不参加工作和严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被免职。

  英文村党支部严重瘫痪,“战斗堡垒”垮了。党员和群众心不齐,水利设施坏了无人管,连续两年早稻因干旱失收。据调查,从1994年至1998年(缺1995年),英文村人均收入连续名列全镇倒数第一。党员和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他们说,我们村党支部有名无实,不起作用了。

  党员蔡汝政说:“我们多次向镇党委反映过支部的问题,但都没有得到解决。”蔡光盛也说:“部分党员没交党费,我早向镇党委汇报过。”港北镇党委书记陈进荣解释说:“英文村的问题早就存在,我1997年8月到任时曾作过调查,但情况复杂,就一直拖到现在。”

  当今的媒体,尤其是负责任的主流媒体,没有哪一家缺得了批评报道、舆论监督性报道。有专家把这一类的报道比作医院里的医生给病人下的“诊断书”。那些批评“某某街道居民屋漏无人管”、“某某局长犯下贪污罪行”之类的报道,只是对社会上的多发病、常见病进行的诊断。像《英文村的“战斗堡垒”垮了》这样的监督性报道,不啻一发重型炮弹,让人振聋发聩。

  我们常常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党支部则是联系千家万户的桥梁和纽带,党的方针政策要通过它的工作落实到基层。依照常规,媒体对基层党组织通常都是正面报道的,而在这篇报道中,竟然“诊断”出这个党支部已经垮了,这是对记者、编辑乃至总编辑胆量的考验。

  以上的每一条全是记者的第一手材料,而且从这个支部的上级领导——镇党委书记的口中得到证实。这里的每一条都是党章所不能容忍的。 这个“战斗堡垒”垮了没有?垮了。事实胜于雄辩。

  有专家说,面对形形的“社会病”,记者的批评报道好似一台X光机,将病变如实相告病人。至于如何治疗,那主要是权力部门的责任。

  据悉,这篇报道见报的当天,海南省省委书记就明确批示,对报道给以肯定。刊登这篇报道的《海南日报》在当地脱销。不久,省委组织部派人前往英文村调查处理问题,并在全省“举一反三”。

  大胆的揭露性报道,良好的报道效果,使这篇稿件理所当然地获得了第10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各位听众,奥运会上万众瞩目的我省跳水名将伏明霞,今天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她的实力,在今晚6点40分结束的女子跳水决赛中,她以609.42分的总成绩技压群芳,夺得奥运会女子三米板跳水金牌。伏明霞也因此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3届跳水冠军的运动员,悉尼赛场一片欢腾(欢呼声)。

  比赛结束后,记者接通了悉尼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的电话:(录音)“周领队您好!我想请你对伏明霞今天的场上表现作一个评价。”

  周继红:(录音)“她作为一个老队员吧,3届奥运会拿了4块金牌,这也是一个历史吧。应该说她今天表现很不错,在前面两个动作跳得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她能在后面咬住,而且跳得很出色,这对她来讲是很不容易的,意志品质也非常坚强。”

  在家收看电视的伏明霞的母亲林杏娥对女儿拿了金牌感到欣慰:(录音)“她这孩子赢还是赢在了心理上啊!她觉得来得不容易嘛,下来以后也就哭了,我们看的人也都流了眼泪。”

  伏明霞赛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感慨地说:(录音)“你要非常的努力,最后就有一个很好的结果;你要吃很多的苦,才能有后面的这些幸福的感受。”

  新闻报道要让读者感到可信,必须要有权威的材料。它可以是权威部门的资料,或是记者的亲眼所见所闻。《明霞灿烂》一文获取权威性材料的办法,是让关键人物站出来说话。

  这篇报道的主人公是著名跳水运动员伏明霞,报道的内容是她夺得奥运会冠军前前后后。所谓关键人物,就是最了解主人公的那些人。让这些人出来诠释主人公,就会让读者感到可信。

  第一个关键人是悉尼跳水馆里的观众,是他们为伏明霞的夺冠发出了一阵阵欢呼声,通过这种欢呼声,让读者(听众)感受到主人公夺冠的现场气氛,比记者的叙述要来得更真切。

  第二、三位关键人分别是主人公的教练和家长。由他们来诉说主人公的精神和品行,除了可信,还让人感到亲切。

  最后一位关键人是主人公自己。言语不多,但很朴实,又富有哲理。主人公的话语结束,报道也嘎然而止。干净利索,恰到好处。有“多一字则显累赘”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报道充分展示了广播新闻的鲜明特点。在引用关键人的语言时,每每使用录音素材,且剪裁取舍得当。以观众的欢呼声开始,以主人公的感受结束,可谓“龙头凤尾”,相映成辉。

友情链接

网站名称

website name

柚子联盟

联系方式

contact details
  • 客服VQ同号:5692970
  • 扫一扫,加微信

Copyright © 柚子联盟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zzz4i0